餐廳背景音樂作為傳達品牌、塑造餐飲環境的重要環節之一,它有一個關鍵的性質那就是:平穩。 當下很多餐飲喜歡用“大熱”的音樂作為背景音樂,殊不知歌曲的不同部分也會給消費者帶來不同的感官體驗,餐廳要想真正的用餐廳背景音樂營造氛圍,提升客戶體驗依舊需要多下一些功夫!
背景音樂就想當于一場重要戰役中的輔助角色,其既不能搶了風頭還要配合“輸出主力”的方向,也要盡力送上助攻。
那么我們要如何配合才能讓背景音樂更加出眾呢?
正文:
1.適應品牌定位
餐廳背景音樂作為品牌表達的一部分,就像諾基亞、蘋果的獨特開機音樂都會讓人一聽到聲音就會聯想到品牌一樣,
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嚴格意義上來說,背景音樂也是打造品牌的重要部分, 所以,在定位清晰的前提下,背景音樂也須符合品牌調性。
比如現在許多火鍋店尤其是靠近旅游區的火鍋店,會將背景音樂直接替換成正宗的川劇表演,滿足消費者視覺、聽覺、味覺三項滿足的同時,還能以此傳遞出其品牌想要表達的“巴蜀文化”、“四川味道”等中心文化思想,可謂是一舉兩得。
2.適應消費場景
現如今,在餐飲行業高度同質化的情況下,打造不同的消費場景成了餐飲從業者將自己與同行區別開來的重要加分項,恰當的背景音樂能夠營造與餐廳內部環境相適應的氣氛,強化餐廳的場景體驗。
你的餐廳主打的到底是家庭聚會?朋友聚會?情侶約會?還是偏向正式社交?背景音樂一定要符合消費場景,否則會給人一種不適感。
比如西餐、咖啡等品類,整體環境偏向寧靜安逸,消費者選擇這個環境肯定就不希望吵鬧,這時候背景音樂若是播放了一首小蘋果,那該是多么掃興的一件事;又比如日料店鋪中播放著中文歌曲也是同樣無法為場景塑造增色。
甚至上次必讀君與朋友一起去某家新開業的火鍋店吃飯,原本是熱鬧歡快的氛圍,但店內卻放了一整晚的傷感懷舊金曲,吃到最后我也記不清自己究竟有多少好妹妹了。
3.適應文化潮流
時代在進步,音樂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輸出必定會影響很多消費者,也許他們不會為了一首歌花大價錢去買一張專輯,但他們卻愿意為了一種情懷走進一家播放這首歌的餐廳。
比如2011年歌手張瑋瑋一首[白銀飯店]拯救了當時業績不斷下滑的白銀飯店,原本只是一家普通的小酒店,卻成了無數文藝青年參拜信仰的圣地。
同樣的還有去年趙雷一曲火遍全球的[成都],自去年12月到目前為止,[成都]幾乎成了蓉城80%的餐廳的必播曲目。甚至有一家串串店單曲循環了一晚上各種語言版本的[成都],現在看到這兩個字必讀君都有條件反射地一哆嗦。
消費者總是喜新厭舊,對音樂也是同樣地毫不客氣,懷舊金曲只適合懷舊,人總還是要往前看。
[小蘋果]火的那段時間,雖然它本身更適合廣場舞而不是餐廳,但熱度擺在那里,在適合餐廳環境的情況下,年輕的消費者也愛跟著哼兩句;但當[成都]成為主流,那再播放小蘋果就是不識時務了。
同樣的道理,[成都]也會有推出餐廳背景音樂金曲的一天,總會有新的流行曲目跳出來取代它的地位。
4.適應生理習慣
1.音樂類型對情緒的影響
有調查表明,高音能加強甜味感受,低音讓人覺得嘴里更苦,嘈雜的聲音環境會壓抑咸味和甜味感受。
曾經的世界第一餐廳Fat Duck的主廚Heston Blumenthal就將一道海鮮菜式,上菜時配了個Ipod,一邊聽海的聲音一邊吃海鮮,據說是鮮上加鮮。
比如在整體環境較為安靜的餐廳,柔和系的音樂能幫助消費者放松身心,緊張的神經得以舒展。
調查表明,節奏明快,旋律流暢的樂曲有助于緩解憂郁情緒;旋律舒緩清悠,曲調低沉柔和的樂曲有助于消除煩躁清楚;旋律悠揚,節奏明快多變,音色優美的樂曲更能抑制悲觀情緒;旋律優美淡雅,自然舒展平穩,強度變化不大的樂曲有助于減輕消化不良促進食欲。
總而言之,選對了餐廳背景音樂對就餐客人營造好的心情是非常有效的。
2.音量大小對體驗的影響
背景音樂應該有專人管理,播放時還應注意音量的適中,忌忽大忽小。
根據人們的聽覺習慣和餐廳的環境特點:餐廳背景音樂的分貝一般在20-50分貝較為合理;西餐廳在20-40分貝;中餐廳在30-50分貝。而每間餐廳的環境狀況都各不相同。
一般餐廳會將背景音樂的音量控制在30分貝以內,每次播放背景音樂的時間不應持續過長,以免產生疲憊感,可以間斷播放。